ahamvp

aha, mvp!

View on GitHub

Aha, MVP!

image

Minimum Viable Product

什么是 MVP

MVP (最小化可实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是 Eric Ries 在《精益创业》中关于「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核心思想,意思是用最快、最简明的方式建立一个可用的产品原型,通过这个最简单的原型来测试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预期,并通过不断的快速迭代来修正产品,最终适应市场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在做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产品,而是先花费最小的代价做一个「可用」的产品原型,去验证这个产品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再通过迭代来完善细节。

项目经理,沟通能力,积极主动,执行力,量级积累(开放心态,复盘迭代)。沟通力就是战斗力,威力太大,受益无穷,量变质变。

image

人,后知后觉是常态…

坐井也可观天 提问,那些触及灵魂的问题

看淡生死得长寿、看淡荣誉得利益,没事不找事,来事不怕事。
痛苦迫使人改变,成长及升级。
正确的废话、钥匙不在锁头上,看开放下,换种策略和方式。
默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至少有一个嘛,等待呗,无所谓了呗,多想想呗。自己要做,自我突破,避免纠缠,默杀。
化被动为主动,让自己忙起来,给自己和他人一些耐心及机会。
对得起自己家人领导同事,尽全力,多同频。
往小了看,打工,为了什么?图个什么?一份工作而已,一个小中层而已,名堂及要求那么多干什么?[偷笑][呲牙]
胸怀大了,问题就小了,扬长避短,限制激发创新,聚焦初心及自己的职业目标。
操碎了别人的心,跨界突破边界,抱怨和愤怒是无能的表现。
真诚及绝对坦率,实在不行,离开也不失是一种选项。
自己的实力,独立自主及强强联合。边界感,期望值与感恩心。
好了伤疤忘了疼,找准定位,把握分寸,独立自主,强强联合。
有了突破口就好办了,事情还是得靠人一件件一次次干出来的。
解放思想及自我,还是得靠自己,先暂时停下来……
提出诸多好问题,WWH模型,MVP。
管好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把握事业和人生主动权。
男人嘛,要敢于担当。痛苦吧,嚼吧嚼吧,咽了。
对别人的愤怒,其实是对自己以前以及无能/不宽容/心胸等的愤怒,怨不得任何人。知足常乐,感恩长存。
为何说那么多正确的废话?你怎么知道你的分析及建议就是好的或者更好的?
每个人想要的追求的和你一样吗?你了解及确认过了吗?面试和平时相处察觉到的就是真的吗?
自驱力和成就感是稀缺品,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家庭实力也不一样,你希望你的后代有了实力之后,还这么拼死吗?合适的是很难的,可遇不可求的,面试的时候多用心及多把关。
别人会喊统一目标和思想、拉平认知吗?问题是能统一吗?有用吗?若有,早该起作用了吧[呲牙]
没这样管过,出什么问题了吗?人的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何必给自己和大家这么大的压力,容易触发和沉积抱怨。
什么是真正的授权?目标责任资源权利配套,阐述清楚没?那就放手,若有问题会信任大家能及时反馈;如果没有,那就默认没问题,定期看结果即可,不好再复盘及改进。
如何有效应对压力,汇总当前手上工作,基于思考和相关同事沟通,拿着建议去找压力源,面对它转化它解决它,自身成长和强大才是最有效和终极的办法。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image

“最小可行性单元”的刻意训练

刚才我们说了能力提升的两个条件,意愿和认知,最重要和最难的一环是刻意练习。

还记不记得,我在上一讲说过,能力库的内核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中最基础的是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是自我赋能。

其实通过刻意练习提升某种能力,考验的也是你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能力,都是指向持续的自我赋能。

话说回来,你可能会说,刻意练习我知道,但是我没有锻炼的机会,该怎么办?机会其实很多,但要你自己创造和把握。

有一个方法,叫做 “最小可行性单元的日常训练”, 什么意思呢?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说,你要提升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你就每天找一个议题,这个议题可以是社会热点,也可以是公司当天发生的一件事情,晚上回家你可以跟家人或朋友复述一遍。

当然,我说的复述不是流水账一样的复述,你讲这件事一定要有结构有重点,你可以遵循这样的3步:

第一步,提出论点; 第二步,阐述论据; 第三步,用最后结论扣住论点,同时要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升华。

三分钟把这件事说清楚,这样坚持一个月,甚至不用一个月,十天八天之后你会发现你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有明显进步。

根据这个思路,你也可以为其他能力的训练设计“最小可行性单元”。

比如你想提升自己项目管理的能力——

那就想想生活中最小的项目是什么?可能是一次家庭出游活动,一次朋友聚会,这个时候你就要主动承担起组织者的角色,从设计方案、分析资源、评估风险,再到与参与者的协调沟通,其实这都属于项目管理的能力。

再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谈判说服能力——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一旦你遇到什么状况有求于人的时候,就是练习谈判说服能力的“最小可行性单元”。比如说在餐厅里或者飞机上,跟其他人协商换个座位,或者请同事协商帮个忙,这些都可以练习我们的谈判和说服能力。

再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资源整合能力——

那么你可以针对你身边的客户、同事、朋友建立一个虚拟的“资源数据库”,每天拿出30分钟分析一下某一位伙伴的资源属性以及你们之间可能产生的资源整合契机,也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约一位朋友喝咖啡,在闲聊的过程中去思考你们之间有没有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在经过了这些“最小可行性单元”的训练之后,你可能需要在更大的任务中锻炼自己。 这时候,你就要主动地发起和承担这样的任务。

微服务是什么?

微服务(microservice)是一种软件架构,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架构可以叫做微服务? 网上的文章虽然很多,但是都太复杂,初学者不容易看懂。我认为,这个概念其实非常简单,可以很通俗地说明白。

image

一、单体软件 要理解微服务,首先需要理解软件架构的演变。 早期的软件,所有功能都写在一起,这称为单体架构(monolithic software)。

image

整个软件就是单一的整体,彷佛一体化的机器。

可以想到,软件的功能越多,单体架构就会越复杂,很多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

(1)所有功能耦合在一起,互相影响,最终难以管理。
(2)哪怕只修改一行代码,整个软件就要重新构建和部署,成本非常高。
(3)因为软件做成了一个整体,不可能每个功能单独开发和测试,只能整体开发和测试,导致必须采用瀑布式开发模型。

以上三个原因的详细分析,可以参考我以前的文章《软件工程的最大难题》

image

总之,单体架构的大型软件,不仅开发速度慢,而且会形成难以维护和升级的复杂代码,成为程序员的沉重负担。

二、面向服务架构

为了解决上面这些问题,很早就有人提出来,必须打破代码的耦合,拆分单体架构,将软件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功能单元。 大概在20多年前,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功能单元可以用远程”服务”的形式提供,就诞生出了”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 SOA)。

image

所谓服务(service),就是在后台不间断运行、提供某种功能的一个程序。最常见的服务就是 Web 服务,通过80端口向外界提供网页访问。

“面向服务架构”就是把一个大型的单体程序,拆分成一个个独立服务,也就是较小的程序。每个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元,承担不同的功能,服务之间通过通信协议连在一起。

image

这种架构有很多优点。

(1)每种服务功能单一,相当于一个小型软件,便于开发和测试。
(2)各个服务独立运行,简化了架构,提高了可靠性。
(3)鼓励和支持代码重用,同一个服务可以用于多种目的。
(4)不同服务可以单独开发和部署,便于升级。
(5)扩展性好,可以容易地加机器、加功能,承受高负载。
(6)不容易出现单点故障。即使一个服务失败了,不会影响到其他服务。

跟单体架构不一样,面向服务架构是语言不敏感的,不同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和工具开发,可能需要部署在不同的系统和环境。 这意味着,面向服务架构默认运行在不同服务器上,每台服务器提供一种服务,多台服务器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应用。

三、微服务

2014年,Docker 出现了,彻底改变了软件开发的面貌。它让程序运行在容器中,每个容器可以分别设定运行环境,并且只占用很少的系统资源。

image

显而易见,可以用容器来实现”面向服务架构”,每个服务不再占用一台服务器,而是占用一个容器。

这样就不需要多台服务器了,最简单的情况下,本机运行多个容器,只用一台服务器就实现了面向服务架构,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这种实现方式就叫做微服务。

image

简单说,微服务就是采用容器技术的面向服务架构。它依然使用”服务”作为功能单元,但是变成了轻量级实现,不需要新增服务器,只需要新建容器(一个进程),所以才叫做”微服务”。

一个微服务就是一个独立的进程。 这个进程可以运行在本机,也可以运行在别的服务器,或者在云端(比如云服务和云函数 FaaS)。

它的特点与面向服务架构是一样的,但因为更轻量级,所以功能的解耦和服务化可以做得更彻底。而且,它可以标准化,同样的容器不管在哪里运行,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市场上有很多 SaaS 产品,提供标准化的微服务。

正是由于微服务这些突出的优点,这几年才会变得如此流行。它和容器技术、云服务一起,一定会在未来的软件开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image image

李诞说,他看过一个乒乓球国家队的训练视频,当时,教练刘国梁不停地快速发球,队员张继科不停地接球。训练结束后,满头大汗的刘国梁扶着乒乓球台,有点结巴地说,“这个量,就够了。”

image

李诞说,他时常想起刘国梁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种平静的神态。他的平静里,藏着巨大的骄傲。这种骄傲是经过日复一日的投入,一点点积淀出来的。而每一个创作者,在抱怨自己灵感枯竭的时候,都应该想起这句话,然后问问自己:你写的量,够了吗?

作为一名听书作者,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很有感触。前段时间,得到听书的负责人李南南,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你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能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增长的?

很多人会觉得,年纪大了,能力应该自然就提高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除了少数天赋极高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在40岁出头时,会感觉自己碰到了能力的上限。也就是说,你会发现,你好像很难超越曾经的巅峰水平了。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过了40岁就没有进步空间了呢?

并不是。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你的能力上限不会提高,但是,你的能力下限会一直提高。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巅峰水平是95分,那么四十多岁之后,虽然你可能很难再超过曾经的95分了,但是,你会变得越来越稳。即使发挥再差,也不会低过80分。说白了,你的人生区间,变得更优秀了。这是一种更扎实的优势。

那么,既然能力增长的终极图景,是稳定性的增长,而不是上限的增长,那我们该怎么锻炼自己的能力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不要憋大招,要玩命地训练,要快速地生产,要持续地产出。

李诞在这本书里,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想提升能力,没有其他捷径,只有不停地去练——别离开战场,别离开战友,别离开敌人。

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希望,我们都能扎根在人生的战场,通过不断地训练,为自己打磨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生区间。

大国兴衰

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巨著,其实就讲了三句话:

所有的大国,都因为大而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任何大国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你承担的义务越多,就意味着你的资源被逐渐地摊薄;
当资源被摊薄到某一个程度,在某一个点上不足以控制一个危机的时候,大国就会开始崩溃。

其实,《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它的这三句话、这些道理用在能力型领导者身上,我认为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能力型领导者,必须要学会放权,防止下属依赖,这是组织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修课。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学会找到有能力、有担当的副手非常重要。不是有一句话叫“能人背后有能人”吗?我现在讲一句话叫 “ 能人前面有能人,能人替你创空间 ” 。

认知觉醒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image

认知觉醒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我们每一次的观察、表达和行动,都只能影响这个多维世界中的一个维度。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理解这世上没有什么神奇的招数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接触到的观点、方法通常只适用于特定的角度或范围。

image

很多领域的泰斗在针对一个主题洋洋洒洒地写完几十万字的论著之后,都会发自肺腑地在书中申明自己的见解非常有限。比如《系统之美》一书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就在前言中写道:“我想告诫大家,本书和其他所有书籍一样,也存在偏见和不完整性。我在本书中阐述的内容可能只是系统思考领域的九牛一毛,如果你有兴趣去探索,你会发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而远不止本书所展现的这个小世界。”

德内拉·梅多斯对系统的认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她仍如此谦逊。所以,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平和、更智慧,首先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维性,并把这个意识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这样,我们方有自我改变的可能。

如果你确定自己的相机比他们的更高级,那就应该有“向下兼容”的意识——要么对其一笑而过,要么拿出自己的高清照片,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什么是更好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拍出来的东西很糟糕。毕竟低层的事物不会也不能向上兼容,但我们通过引导,让它们不断升级倒是有可能的。如果自己也曾有一台“落后的相机”,那就更应该体会和包容对方的立场。

在“相机”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时刻做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拥有这种心态,不仅我们自己能越来越完善,还能与其他人都合得来。

总有一个更好的视角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摄影师,不同的是有的人拍出来的照片更好看,而有的人拍出来的则很普通,尽管他们的拍摄对象是相同的。好的摄影师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他们更善于移动自己,围着“摩托车”(拍摄对象),尝试各种角度,最后选一个最佳视角。

image image

罗斯福就是一个很好的“摄影师”,他在损失了巨额财物之后竟能找到三个非常积极的视角,让自己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换作其他人,很可能“拿”着那张视角最惨的“照片”悲叹不止。 所以,不要被原始视角束缚,主动转换视角可能会看到一个新天地。

视角不同,选择也会不同。

·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哀叹“只有半杯了”,而有的人惊喜于“竟然还有半杯”;
·同样是挫折,有的人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则认为挫折是上天给自己成长的提示;
·同样是工作,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在给老板干活,所以能偷懒就偷懒,有的人认为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锻炼自己,即使没有回报也愿意尽力投入。

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孰优孰劣,孰喜孰悲,一目了然!

大师修炼之路 每个人都希望做一个好的“摄影师”,拍出精彩的“照片”,但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是需要练习的。这么多年,我们都习惯用原始的单一视角看问题,时间长了便形成了“路径依赖”。就像孩子不听话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生气吼骂,而不是耐心地让他说出真实想法;下属没做好工作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批评责备,而不是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真实原因……我们常常意气用事,缺少自我审视,时间长了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容易生气。

image 《反本能》一书的作者卫蓝曾这样描述路径依赖:当我们长期进行一种行为的时候,大脑会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微小改变,开启幸福生活之门。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说过:实践出真知。如果不付诸实践,愿望永远只是愿望,因此我们必须去做。
李笑来曾分享过如何提升元认知的三个方法:①通过冥想,练习注意力,使元认知能力逐渐提升。②培养让你主动的全神贯注的兴趣,使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③通过反思,锻炼元认知能力的同时有效调控情绪。

image

image

努力背后都是多跑一圈步,多忍耐一下坏情绪,是多坚持不要放弃。时间不会说谎,你得到的一切,取决于你付出的一切。

image

大脑——一切问题的根源

image

潜意识——生命力的彩蛋

image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image

专注力

image

行动力

image

学习力

image

情绪力

image

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读书、写作、跑步

积极废人是啥?有一句话形容得很精准: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image image image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认知觉醒》

认知驱动

image

认知驱动

只要注意以下三步,你也能拥有创造的力量。

一是一定要有输出意识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绝大多数人确实是在这里被卡住的。不信你可以审视一下四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年读上百本书、每天背几十个单词、购买无数网课、沉迷于各类思维模型、常年练习钢琴……但很少有人在读书之后去输出原创文章或实践,在背单词之后去尝试阅读原版书籍,在学习网课之后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练琴之后去尝试谱曲。他们沉迷于各种道理无法自拔,沉迷于重复练习感动自己,就是没有想过要产出点什么。 要想有所创造,我们首先得生出一个“孩子”吧! 所以我时常鼓励读者不要沉迷于输入,而要沉迷于输出,不管学什么都要想着产出点什么,否则我们就会始终处于消费层,始终处在舒适区内。即使刚开始很“爽”,但之后会慢慢变得“不爽”。哪怕输出的东西十分粗糙也不要紧,至少我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原创作品”,只要有了原创的火花,它就可能变成火苗,进而变成熊熊大火。

二是一定要有价值意识 。有了输出,是个好的开始,但这还不够,还得想办法让输出有价值,毕竟独特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价值。虽然从原创角度看,我们拍一张照片发朋友圈比转发别人的链接要强,但由于这样的照片谁都能生产,它们顶多有记录生活的价值,但对他人来说,这些照片并无多少特殊价值。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价值一定是对外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品要想产生影响力,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独一无二和对他人有用。如果非要再加上一个条件,那就是:长期。综合起来就是:一定要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东西 。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作品意识。作品肯定是精心打磨过的,无论是内在价值,还是外在呈现,都要以最好的状态示人,这样才能全力汇聚影响力。这就像我们有了孩子,还得想办法让孩子变得优秀,让他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要为他精心打扮,以清爽体面的样子示人。我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碌碌无为,或整天不修边幅、邋里邋遢。

三是一定要获取反馈 。让自己的原创作品具有长期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一旦有了输出意识和价值意识,我们便可以启动“反馈迭代”策略了。 有了输出,就有机会被他人看到;能被他人看到,就有机会得到反馈 。不管这反馈 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极为珍贵。只要我们牢牢盯住“对自己和他人长期有用”这个标准,正视并珍惜一切反馈,自己就能始终处在舒适区边缘 ,不断调整,让原创作品一点点迭代升级,逐步完善。 过顶级的生活和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必然是有门槛的,但其法门不过就是“输出、价值和反馈 ”,即我们要想有影响力,就一定要有输出,因为有输出才能被别人看见 ;然后还要让输出有价值,因为价值足够大,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 ;而在输出和价值双重标准的驱动下,我们就必然能获取反馈,并借助反馈持续迭代,最终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原创作品 。 我们创造了作品,作品也会反过来成就我们。就像好的养育必然会让我们自身持续成长,变成一个更成熟的人,同时也会促使我们保持更多的耐心去等待,毕竟孩子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创造作品也是如此。 如果你觉得生活没目标、无动力、很迷茫,那就尝试去创造点什么吧。如果你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挺好,但心中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那肯定是缺少了“创造”这抹味道。现在你已经知道,顶级的生活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

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因为只有从他人的正面反馈中,我们才能照见自己。

顶级的生活和物质无关。即使我们身居陋室,坐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但只要醉心于创造并打磨自己手中的那个小作品,我们就已经过上了顶级的生活。而一个没有作品、从不创造的人,即使名车豪宅傍身、圈内精英云集,白天打飞的,晚上干马天尼,也只是一个空虚的消费者。反过来说,顶级的生活也和物质有关,因为精神世界的顶级生活必然会把我们导向物质世界的顶级生活,我坚信只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就必然能够见证。 这个世界从不亏待那些愿意持续创造的人!

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想对你和我自己说一句:“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无论多晚都可以!”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之一。即使换作是你,结果也是一样的。只要你自己有独特的价值,且价值能够呈现出来、被他人强烈需要,别人就会关注你、支持你、给你反馈,进而与你产生密切的联系,愿意把自己的资源给你调用,最终你会发现之前你想要的一切都会自然来到你的身边。所以“利他就是利己”这句话真不是什么鸡汤,而是这个世界无比真实的运行规律,谁能早一天正视它,谁就能从中受益。

一旦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当我们开始思考做什么事能够给别人带去长久价值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新天地;当我们开始想办法把自己打磨得更有价值的时候,就能在浮躁的人群中稳住自己、默默前行,去等待那束亮光出现。

当然,走价值积累之路是需要保持耐心和远见的,因为价值的产生需要过程,一旦你选定了价值之路,就要消除自我怀疑,保持坚定。

“对的东西,你就坚持,不需要想清楚。只要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你就坚持。人生所有的付出和经历,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给你回报。”

价值积累之路就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不一定看得清结果,但只要牢牢盯住“价值”这个方向往前走,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走偏。 所以在我看来,写作、成长和成功其实是一回事:写作就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成长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成功就是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究其根本,它们都遵循价值交换规律。

一层的人找环境问题,他们是抱怨者,喜欢说:“都是你们的错!”
二层的人找努力问题,他们是行动派,喜欢说:“我还不够努力!”
三层的人找方法问题,他们是战术家,喜欢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四层的人找选择问题,他们是战略家,喜欢问:“什么东西最重要?”
五层的人找身份问题,他们是觉醒者,喜欢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层的人找意义问题,他们是创造者,喜欢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

所谓吸引力法则,并不是指单纯地在心里对想要达成的事情发愿并保持极度渴望,而是改变自己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保持一种自信、平和的状态,这样,我们就能采取正面的行动,最终产生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心里总想着不好的结果,让自己产生了担忧、顾虑、焦虑等情绪,那这种心态就会将自己的行动导向负面,这样一来,好的结果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主动降低期待并不是悲观主义,因为它的目的也是调整心态——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到成长上,而不是外部评价上,这样,我们就可以让行动更加踏实,创造出好的结果。

所以,坚定信念和降低期待并不矛盾,因为坚定信念就是做最好的准备,而降低期待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促使自己更好地行动,并最终产生好的结果。

李笑来说的那句话:“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即到十五岁才知道下决心学习。小孩子一般七岁左右发蒙,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是懵懂的,不知专心致志地学习。从小就知道发奋苦读的小孩是极少数,孔子虽然后来成为圣人,但在十五岁之前也是不知道发奋学习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这一生做什么,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确定做什么专业一样。一般人二十岁就确立了,孔子迟了,爱玩,他去当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岁才醒悟要干正事。三十而立,不是指三十岁就要成家立家或自立于世。
“四十而不惑”,意即到了四十岁才不犹豫,才不疑惑。三十岁确立了要干正事,干什么正事呢?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到了四十岁才坚定要干“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克己复礼”的大事。这个“不惑”,是指对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认定的事业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对任何事物、任何道理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意即五十岁也没达到目标,才知道这是天意啊!四十岁坚定了目标,兢兢业业干到五十岁,在鲁国当大司寇,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但是也没干成,这不是自己不努力、不专心致志,而是天命啊!所以,知天命并不是五十岁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顺”,意即到了六十岁,什么话听起来都心情顺畅,不生气,都无所谓。因为大志向没实现,埋怨的、挖苦的、侮辱的、耻笑的,等等,都来了,甚至有的人骂孔子是“丧家之犬”,听得人心烦意乱,五脏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气。直到六十岁才听着那些话感到无所谓,听着就像没听着似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即到了这个岁数才真正得到了自由。大志向未实现,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订《春秋》,一直到了七十岁。这时候孔子的心理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说话、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违反道德、违反周礼。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在他的眼界之内,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能走多远,其实在他心里早就标记好了。就像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的:“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先在脑中构思,然后付诸实践。”我想,这种构思不仅仅包括如何实践,更包括如何思考意义并进行自我心理建设。这涉及你想通过这个目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贡献。如果你愿多花时间去思考这些事情,你就能调动自己的潜意识力量帮助自己行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潜意识由本能脑和情绪脑掌控,它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要强得多,所以我们的成长其实可分为显性的“能力成长”和隐性的“心理成长”,当心理成长滞后于能力成长时,会限制能力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变得更好,而潜意识没有接受的时候,我们就会搞砸计划,变成原来的自己。

寻找意义就是在训练我们的潜意识,让它领先于我们的能力,牵引我们前进,而不是躲在舒适区拖后腿。所以,要想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就要刻意、主动地多花时间,建设内在的自我,而不是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 现在反思一下你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是不是只看到了目标本身呢?如果是,那就去寻找意义,而寻找意义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下一节说的“写下来”。

我们当前的想法会创造下一个环境,而下一个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想法,环境与想法相互促进,相互塑造。正如脑神经研究专家拉亚·博伊德博士在TED演讲中说到的:“你和你的可塑型大脑不断地被周围的世界塑造,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件事,以及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改变着你的大脑。这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也可能造成更坏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办法主导自己的经历,以营造更好的环境来塑造自己。

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自发地做一件事,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如果你现在正处于想要改变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始的迷茫状态,那只需做一件事: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这是成长改变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生命精彩的重要基石。因为理想的生活不会主动到来,只有当我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能力或价值时,它才会跟随而来,我们只有掌握过硬的技能才能变得有本事,去做别人做不了的有用之事,才会更有价值。所以,此时的目标必然是培养一个具体的技能,而不仅仅是养成一两个习惯。这个技能最好具备以下属性。

·它必须是有“价值”的——在3年、5年、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都有用,为此,我们需要大量学习这个领域的新知;
·它应该是能“利他”的——能解决自己和他人的痛点或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极度的美,且受益的群体越大越好;
·它最好是可“复制”的——复制属性可以让我们有机会获取大量的正反馈,同时拥有人生的无限可能;
·它往往是要“跨界”的——通过与其他技能进行复合,获取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image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中,作者加里·凯勒和杰伊·帕帕森也反复提醒我们,在寻找人生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做哪件最重要的事之后会让其他事情变得更简单或者不必要?”这既是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的好处,也是判断这件事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所以请放下“多”这个执念,把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那件事上去。

当然,在行动之前我们还应该花时间思考做这件事的意义与好处,将这件事变成自己的刚需。所谓刚需,直白地说就是类似吃饭和睡觉这样的事。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是可做可不做的,就算没有它你的生活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那它就不是你的刚需。无论跑步、写作、编程还是外语,一旦你找到那件刚需之事,那么其他的事你就不需要考虑了,因为你会在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想着这件事。在这种状态下,你哪里还会有惰性和阻力呢?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刚需,这件事还真没人能帮你,只能靠你自己花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行动、去反思、去感受。

当然,痛苦不是我们永远的驱动力,也不应该是永远的驱动力。我们借助痛苦起步,但目的是远离痛苦、奔向喜悦,比起被动的痛苦,人生更高级的驱动力是主动的喜悦。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诸如在舒适区边缘努力、产出作品获取反馈等策略让自己在成长途中走得尽量轻快,同时尽早做好准备,在痛苦这个驱动力消失之后主动切换到愉悦这个驱动力上。

image

就个人成长而言,我们也应当扬长避短:在刚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时主动开启“苍蝇模式”,让自己尽情地试错,这样才有机会找到“出口”;一旦找到“出口”,我们再主动调成“蜜蜂模式”,全力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至于如何判断是否找到了目标,只需参考前文中的“价值、利他、复制、跨界、刚需、触动”等要素就可以。

总之,不要一上来就做蜜蜂,也不要永远做苍蝇,我们要学会主动转换,而且一定不要吝啬试错的时间,因为试错本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期间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铺路石。只要你一心向上,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

为了更好地跨越障碍,我要向你介绍漫画师戴维·萨拉奇诺在2012年创作的一幅连环漫画《11辈子》,大意是: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活很多辈子……

这个理念深深地触动并改变了我。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漫画是因为李笑来的一本在线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他在书中建立了“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概念并亲自实践,我也很喜欢这个说法,因为7这个数字很神奇,一周有7天、北斗有7星、人有7窍、地球有7大洲、肉眼可见的彩虹有7色等。还有一种不是很准确但基本可信的说法,即一个人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大约7年会更新一次,从这个角度看,7年后我们相当于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于是我也决定实践“七年就是一辈子”理念,而在第一个7年中,我选择了写作这个目标。

人,说到底还是社会动物。我们的人生幸福需要从他人的肯定与反馈中获得,所以我们需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换句话说,我们立足于世,就需要在某一方面拥有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价值优势。需要我们的人越多,我们的幸福感就越强,就会乐此不疲地踏上人生旅途,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只有当自己毫无价值、被人忽视的时候,我们才会纠结于此。而这本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人生困惑,希望帮你从根源上看清这个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原则和路径带你走向人生的幸福。

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想对你和我自己说一句:“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无论多晚都可以!”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中国字

image image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参考

  1. 小说课
  2. 原则
  3. 被讨厌的勇气
  4. 卡片笔记写作法

Alt